· brecht · 閱讀 · 15 min read
操弄那些規則沒說的—讀《系統之鬼:頂尖駭客CEO戰勝系統的6大原則,帶你突破常規,收穫人生選擇自由》
駭客思維就是讀出表面文字沒有說到的部分。規則和例外都是伴生的,而真正的超能力在於理解那些規則沒說的事。

長書名是一股歪風,像本書《系統之鬼:頂尖駭客CEO戰勝系統的6大原則,帶你突破常規,收穫人生選擇自由》就是個例子,好像不在書名把一切都說完,讀者就不懂這本書在做什麼一樣。
有趣的是,網路新聞標題卻用了相反的手法,儘可能讓你不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,用上各種懸念、曖昧、誤導,像是在佛前求了五百年,只怕你無視的走過。可惜的是,雖然下流又無恥,但卻是有用。這股內容農場帶起的流量成長手法,最終打進了正規新聞的倫理道德長城,用一些廉價的設計,騙人進去看一些自己也沒有自信的內容(所以只能誘人點擊)。
回到本書,抱怨書名的長度之外,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本書的英語原名是 “The Hacker Mindset: A 5-Step Methodology for Cracking the System and Achieving Your Dreams”,對比一下中文書名,會發現幾件有趣的事。
首先是 The Hacker Mindset 變成了系統之鬼,我想起來之前有本《數值化之鬼:數字不是全部,但忽視數字的人絕對無法成長!》(看那長度,again!),不知道是不是 XX之鬼賣得不錯,所以硬是安上了這個名字,像是電影愛用的命名邏輯。不過出版社不同,應該是不至於,請原諒我的多疑。
「系統之鬼」並不像 The Hacker Mindset 好理解,畢竟什麼是「系統」?作業系統、交易系統?人生系統?為什麼又會有鬼? 所以中文只好再變出英文沒有的「頂尖駭客CEO」把 Hacker 帶入,讓主軸拉回到駭客上,但重要的 Mindset 不見了, 也許「頂尖駭客CEO」比較容易賣書吧?
更有趣的事情是「A 5-Step Methodology for Cracking the System」和戰勝系統的6大原則,直接數字就對不上了。作為已經讀完書的我,可以在這裡告訴你,英文和中文講的事情是不同的,也就是說英文側重的5步方法,和書名說的6大原則,在書中講的是不同的事。書名上的歧異,當然是編輯有意為之,我覺得終究是和銷售有關,但這次我得說是個聰明的選擇,這點後面會再細說。
最後是「Achieving Your Dreams」變成了「帶你突破常規,收穫人生選擇自由」,我們大概只能理解成圓夢這件事已經很難打動人了,好像太天真了,「選擇自由」聽起來成熟睿智多了。至於「突破常規」算是劇透來補一點 Hacker 的 Mindset。
書名的命名就有這麼多意外可玩味之處,我也囉嗦的差不多了,但最後再補一點「Cracking the System」是駭客用語,但「戰勝系統」大概比較偏向心理成長或是商業管理的面向,我會覺得中文書名的確是把受眾調整的很精準,連結上「頂尖駭客CEO」,大概就知道這些書要賣給誰。從書的內容脈絡來說,編輯的理解是正確的,但就味道來說,是差了點。
但在書市的諸神黃昏,味道是什麼呢?能多賣一本就多賣一本吧。
駭客思維就是操弄那些規則沒說的
系統運作需要規則,例如銀行信用卡的回饋是透過許多規則組成,形成一個獎勵的系統,只要你按照規則來刷卡,就能獲得獎勵。企業內的防火牆也是系統,它能透過黑名單、白名單等規則,決定什麼流量可以進公司,公司又可以存取哪些外部的檔案。
就像俗話說「百密必有一疏」,規則這種事情也是一樣,寫下規則時,想到的都是一般通用的情況,因此有些邊緣的案例、甚至是繞過規則的情況發生,就可以讓系統走鐘。例如信用卡因規則有漏洞,造成銀行損失大量金錢的事也曾經發生過。
作者 Garrett Gee 小時候學校曾經每週都頒獎給表現良好的學生,每個人就會努力表現,贏得最多的兌獎券,增加自己被抽中的機率。作者當然也會這樣做,但這樣每個人的機率雖然不同,但無法保證一定能抽中。直到有天作者發現,抽獎的老師並不會去撥動抽獎箱,他會直接從最上面抽取,因此他就在最後可以投獎抽獎箱的時候才放進他的獎券,因此就連連中獎。
作者在書中還有其他事例,例如如何找到蘋果公司的系統漏洞,免費混進會場。或是透過保全系統的漏洞,讓他可以長驅直入某個客戶公司內的每一道門等。每條規則都有他想直接處理的事情,但事情總是系統性的,因此你必須要開始設想各種情境,像是金字塔原則一樣「彼此獨立,互無遺漏」,但百密如果不是有一疏,就是有好幾疏。
也許你會覺得系統漏洞這件事沒有那麼普遍,但如果你是 Windows 的用戶,你就不難體感安全性更新經常在發生。你可能會認為這是 Windows 作業系統的開發者的問題,但像我的工作和資訊系統有關,每個星期收到的安全通報普遍發生在各種系統和軟體身上。即便你手機上的 APP 可能在更新時,多多少少也會在修補安全性的問題。
我想說的是,規則和例外都是伴生的,駭客思維就是讀出表面文字沒有說到的部分。
題外話,如果你想理解駭客思維的運作細節,多年前有部紅極一時的漫畫叫《死亡筆記本》,你也可以把它當成駭客思維的X光式的呈現,如何理解規則,如何去測試規則,如何玩弄規則,夜神月基本上就是駭客。
把駭客思維放進成長學
作者嘗試將他自己的駭客背景以及成功故事(年賺進七位數,一星期只工作七個小時),轉換為成功的心智框架,畢竟凡成功必有其道理,只是我常常在想真正的道理未必存在於說出來的那些就是了。真正成功的原因,有些連成功者自己都未必能悟透。只是當世間需要一個答案時,就像 AI 一樣,給你一個可能性最高的說法而已,也許剛好就是答案,也許只是看上去頗有一番「道理」而已。
而作者給出的五個破解系統的方法分別是:
目標(知道自己的目標)
偵察(搜集有利於達到目標的資訊)
分析(檢視搜集到的資訊,找出具體可以達到目標的方法)
實踐(落實前面的分析結果)
重新評估(依據前面實踐的成功或失敗的結果,進行下一輪的動作)
你不覺得如果這本書亮出這五個方法,想要推銷他的成功學會流於…平淡?上面五個原則,基本上和一般常見的 PDCA(註1) 原則沒有太大出入。所以你也不能說作者說的沒有用,只是這些原則可能吸引不了讀者買下書。
事實上這本書的醍醐味反而是在他的駭客心態六原則中:
主動進攻
逆向工程
就地取材
衡量風險
社交工程
靈活軸轉
這六個原則,的的確確就是幹過駭客的人才能說得出來的話了。這六點可以把駭客成功攻進系統的心理、決策過程與方法描述完整,的確是很有價值的經驗談,差的就是實際需要的技術了。駭客需要進攻系統的技術,但轉換到不同的場域,拿這樣的原則去套用在該場域的技術,就一樣能夠運作,這就是作者把他的人生經驗擴展成通用經驗的思路了。
前面的五個破解系統的方法的章節中,作者也有將六個原則可以套入的地方進行說明,雖然讓書看起來更豐富,不過我還是覺得用 PDCA 能解釋的事情,何必要再另創一套沒有差異太大的架構。
這也是我一開始說的,中文編輯看出這本書的價值所在,不是在五個破解系統的方法,而是六個駭客心態原則。
駭客心態的道德性
「規定如果不夠明確,那就要交由個人來決定規定是什麼、應該怎麼應用」這是作者認知的駭客心法,他也補充「你以為應該要有的規定實際上並未明定,所以没必要遵守它。在現實生活中認知到這一點—導致你受到限制的信念或設想,你其實可以不用遵循」,我覺得這才是這本書最根本性、最異於其他商業心法的思維,雖然類似於 “Think outside the box”,但字裡行間,我們都不難嗅聞到那個遊走在邊緣的味道。
Garrett Gee 說他喜歡《鉤癮效應:創造習慣新商機》作者 Nir Eyal 說過的一句話:「如果它不能被用來作惡,那它就不是一種超能力。」(If it can’t be used for evil, it’s not a superpower.)(註2),的確這種「超能力」會讓人心生嚮往,那就像「脫韁野馬」這句成語一樣,解開拘限器,火力全開的感覺。儘管 Garrett Gee 並未在書中鼓勵大家用駭客心態或方法做壞事,但是當你獲取超能力之後,那些誘惑往往就在眼前。
Nir Eyal 同樣在緒論說了另一段話,他寫《鉤癮效應》這本書的目的在「打造能幫助人們實現他們原本想做、卻因缺乏方法或工具而未能做到的產品」,他認為的超能力應該要這樣使用。
存乎一心。
註1: PDCA 循環最初是由美國物理學家、統計學家沃爾特·休哈特(Walter Shewhart)於1920年代提出,後來由威廉·愛德華茲·戴明(William Edwards Deming)在1950年代推廣到日本。戴明本人更強調 PDSA(Plan-Do-Study-Act,即「計畫-執行-研究-行動」),注重對結果的研究和理論驗證;而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盟(JUSE)在1951年將其改良為 PDCA(Plan-Do-Check-Act,即「計畫-執行-查核-行動」),更側重於實施的成功與否。現在這個概念普遍應用在專案或工作任務的持續改善上。
註2:這句其實是 Nir Eyal 在緒論時引述讀者的來信內容,而他表示認同。
註3:原文是 how to build products to help people do the things they already want to do but, for lack of a solution, don’t do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