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brecht · 看展 · 5 min read
20250430-2025瀬戶內國際藝術祭(春季)速寫
跳島旅行有很多挑戰,不過也因為這樣,許多不便和意外,才是參加瀨戶內藝術祭的本質。除了少數的神聖時刻,多數的時候,這個藝術完成的過程是充滿著垃圾話、焦慮、飢渴、疲憊以及 Google map
今天返回台灣了。
跳島旅行有很多挑戰,不過也因為這樣,許多不便和意外,才是參加瀨戶內藝術祭的本質。
我常常會開玩笑地指著某個作品說這我也作得出來,但其實當我搭飛機、坐船、電車、巴士、步行地站在某個作品前盯著或指著它時,我的確也和作品一起完成了藝術。
豐島的那天下著雨,我們是騎著電動腳踏車冒雨前行,但有更多訪客是在雨中、在坡上走著,有些作品甚至是隔著半小時以上的步行時間,我覺得真的可以稱得上是Art for Art’s Sake。
在直島黃南瓜排隊拍照的隊伍,混雜來自世界各地的人,語言多不相通,但卻可以自然演化出後面一組人幫前面一組人拍照的行為,無需指揮,共謀協作有如是一起來的一樣,那也是藝術。
又如我們雖然事先預約也另額外購買了「家計劃‧南寺」的票,卻因為緊湊的行程遲到而無法入場。兩人面對這樣的結果,一時之間消化不了,只能先在旁邊的小公園喝喝水、吃點零食,讓這震驚與黑鴉鴉不得其門而入的南寺共振協調一下。
雖然沒有進到裡面,但南寺工作人員那句「too late」的嚴峻,讓它的外面成了我們最終完成的藝術作品,衝擊也許不亞於入內觀賞(我九年前有進去過)。
男木島「步行的方舟」是 yc 很想看的作品,於是她計劃好一下船就直奔而去,遠遠望見白藍雲朵頂蓋我們就興奮大叫。當我們抵達時,雖然有2組人在我們前面,不過很快他們就走了,而遠方巷口有另一組即將走了過來,於是我們有數分鐘的時間,兩人可以完整和這作品相處,盡情地拍照和觀賞,藝術此時才完成。
每天我們都抓第一班船發船的前一個小時去排隊,回程的船班也是,更是深怕擠不上末班船,但永遠有人更早,每天也有人排不上,各島每日人群經常是「非常混雜」的最高示警,人總是多的,人們被藝術召喚而來,更是如此地渴望完成藝術。
除了少數的神聖時刻,多數的時候,這個藝術完成的過程是充滿著垃圾話、焦慮、飢渴、疲憊以及 Google map,畢竟迷路不一定發生在小豆島的迷路的町,可以不擇時、不擇地。而終於找到路、找到地點 a-ha 那一刻,那是多麼開心,而這也可以說是理解藝術一隱喻。總之藝術不是那麼高雅的東西,藝術是要你有感的東西。
如果這是一部電影,最後 cast 出來的名字當然會有我和yc,也會小豆島拿著兩枝健行杖的男子、台灣來的文青三人組、在路邊吵著因為定位而迷路的情侶、腳程快得不得了的兩位法國中年婦女、在豐島美術館內用眼神互傳愛意的歐洲男女朋友、一個人獨旅的長髪男、在神社寶藏室外大叫佔用時間太久的遊客快出來的工作人員…等等。Art for Art’s Sake。